首页 >> 民生教育

王亚彬一个舞蹈演员的文学修养

民生教育  2020-05-19 08:30 字号: 大 中 小

王亚彬:一个舞蹈演员的文学修养

原标题:王亚彬:一个舞蹈演员的文学修养

每周一位嘉宾

口述一段关于物件的故事

读者原创版

等待你的聆听

合作公号| 惟物论

本期嘉宾 / 王亚彬

王亚彬,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编舞、制作人、影视演员,她是第一位被英国国家芭蕾舞团邀请的中国编舞,同时是电影《十面埋伏》里的舞蹈设计及不为人知的“幕后舞者”。

01

我小的时候开始接触舞蹈是在六岁左右,我属于体质比较弱的一类孩子,但是比较喜欢动,如果听到有节奏的音乐,就情不自禁地在那儿扭动起来。在其他人看来,我应该是属于很喜欢跳舞的类型,所以父母就在我上小学的旁边找到了一个对于非专业小朋友进行培养的舞蹈班或者叫舞蹈团。

在那儿教授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舞蹈老师,但是当时他们的年纪可能正好到了退休的年纪,所以他们才有时间去教非专业的一些孩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把我送到了舞蹈班,开始了我人生当中第一堂舞蹈的启蒙课程。当然了,我也在那里遇到了我的舞蹈启蒙老师。

在少儿舞蹈班,王亚彬开始了人生中第一堂舞蹈课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可能人们对于职业的舞者或者说是歌舞团还非常不了解,不像现在大家都知道,你作为职业舞者的工作、生活是怎么样的,但当时没有人对这个职业的未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当我的启蒙老师多次强烈地建议我父母说:“亚彬真的是特别适合跳舞,而且她以后能成为特别棒的一个舞蹈演员,如果可能的话,你们要争取让她从事舞蹈这个专业。比如说报考北京舞蹈学院。” 所以我父母在启蒙老师多次强烈的建议下,他们真的就是拿报纸上的剪报带着我去报考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其实,去考试的时候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说一定要从事舞蹈专业,只不过我觉得父母他们还是非常开明的,他们觉得既然专业的舞蹈老师给了这样专业的意见,那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当时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我在天津也考了不同的舞蹈学校,同时也考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我记得我妈妈当时问我:“你是想要在天津上学还是说去北京上学?”因为她跟我讲,要在天津的话,我可以常常回家,常常和父母在一起,但如果要说去北京上学的话,他们就不一定经常能看到我,所以最后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到北京去上学。

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上学时的王亚彬

在父母的陪伴下,我们来到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其实是从附小到初中一直连读的这样一个教学体系,所以上学的孩子的年纪都比较偏小。我们完全都是寄宿制。小朋友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向着未来从事舞蹈专业这个方向去培养的,所以我就在93年的9月份开始了我独立的学习和生活。在进入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以后,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和我在天津的舞蹈班里学习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因为进入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其实是一个进入了职业舞者的培养过程,所以它的残酷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的个人条件在进入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时候算是一般般,因为我比其他的同学年纪都小,但是身体的柔韧程度还可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在附中的时候,经常是可以听见在非常优美的钢琴伴奏声的同时,听到孩子们的哭号声,就是因为压软度会让身体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超级疼痛。

舞蹈是一件绚丽又残酷的事情

因为压软度发出的哭嚎的声音,给我的心灵震撼特别大。所以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舞蹈其实是一件绚丽又残酷的事情。即便是看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好看的舞蹈作品,但在我小的时候去看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也可以同样联想到这些作品背后的残酷性。

02

1999年我从附中毕业。那会儿,我觉得我的年纪还不足够成为一名职业的舞者,因为我上学比较早,可能比其他的同班同学年纪都要小一点,但是作为附中毕业的学生来讲,其实他们的选择基本上是两个方向,要么就是到歌舞团成为职业舞者,要么就是继续上大学深造,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需要继续深造一下,然后再足够熟的时候,再去从事职业舞者这个职业。

由于在附中的学习非常的努力,我很幸运是保送上的北京舞蹈学院,就读的依旧是中国古典舞专业,但是我们的专业是表演和教育二合一这样的专业。在大学整个四年的过程当中,其实有几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在我17岁的时候被舞蹈学院选为参加全国舞蹈比赛的种子选手,开始了作品的排练,因为这个排练过程是非常的艰苦的,舞蹈学院有整座排练楼,里边全部都是舞蹈的排练场。我站在很高的阳台向学校的门口望去,有的时候能看到我们的同学三三两两的去吃饭、逛街、玩。我都没法去,我只能留在排练场里面默默地排练,一遍一遍又一遍。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磨砺,我觉得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磨砺,是对于孤独的一种享受,然后也是内心的一种成长。

练舞的过程是一种磨砺,是对孤独的一种享受,

也是内心的一种成长

那么,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可能将近一年的时间,所以在17岁的时候我参加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参加这个比赛的过程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在校的学生可以参加,在舞蹈团里的可能有十多年经验的舞者一起同台竞技。我当时拿了一等奖,又抑制不住各种各样的心情。我记得在参加比赛领过奖之后,那天晚上写了好长的一篇不能叫文章吧,应该叫个人的一个感受。后来文章也刊载在了我第一本书里,里面谈到表演的这种状态,以及忘情的这种舞蹈过程。

我觉得文字其实在很多时候可以让我回到理性的世界,更加清晰地去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经历的所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在我们住的酒店的卫生间里,因为同屋的选手已经睡觉了,我怕打搅她,我就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扶在洗手池上,拿着酒店的信纸,写下这样的参赛感受。

在获得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之后,我们有一个月的南方巡演,当我回到北京的时候,其实已经身心疲倦,但是还有下一个比赛要去参加,排练也都非常的辛苦。我记得印象非常的深刻,在2001年的12月9号,我在北京舞蹈学院301教室排练的时候,就是因为做完大跳落地的时候外踝错位,所以就不得不停下来。

因为排练时外踝错位,王亚彬不得不停了下来

我只能暂时每天待在宿舍里,在我的小电脑上敲敲写写,但实际上在那个过程当中我就特别想写一篇什么,就有了后来的这篇叫做《破碎的玻璃碴》这篇小说,当时写的《破碎的玻璃碴》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个题材的小短篇,而且还是手写的。写完了之后,托我的表哥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后来投稿在一个文学的站,还获得了一个短篇小说奖。

我记得当时这篇小说刊出后来有人打联系我的时候,对于我来讲真是一个惊喜。可能写这样一篇东西是因为脚踝的受伤不能去训练,所以我觉得有更多的时间做下来,因为我觉得写作这件事情和舞蹈结合我觉得是特别完美的,一动一静。在舞蹈方面,全国的重要的舞蹈比赛,我都取得过一等奖的成绩,但是在写作方面好像拿到的这个奖,是对于我的写作方面一个小小的肯定。

03

在我九岁上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在未来成为一名舞蹈家,我觉得对于我来讲,我的人生目标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定位,并且一直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当然了,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我觉得有写作的陪伴,特别的滋养心灵。

在我毕业那年,我决定要成为一名职业的舞者,然后并且以后希望向着职业的编舞去进行发展,所以,我在2009年的时候成立了我自己的个人工作室,也开始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创作。所以,在后期当我从舞者到编舞转变这个过程,我发现其实之前所有的准备都是值得的,而且所有的准备都是厚积薄发。因为在我们创作的过程当中,包括表演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还是需要很多的文化素养来支撑的。

正在排练中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作品

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改编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老师的同名小说《青衣》,真正意义上从文学的世界再一次走向了舞蹈的艺术世界,因为这部小说也是毕飞老师第一部被改编成舞剧的作品。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个小说,那个是我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是一篇中篇。在2012年我受到康洪雷导演的邀请,参加根据毕飞宇老师同名小说《推拿》改编电视剧的时候读了毕老师的推拿,读了很多遍。在电视剧组又有很多空闲的时间,然后又顺带读了毕老师其他的作品,这其中有重读的《青衣》。

再一次看到《青衣》的时候,我当时有一种拍案而起的感觉!我当时觉得这部小说不就是为我写的吗。当时有这样的一种心情。我觉得人在不同的成长过程和站在不同的时间点的时候,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一定会是有差异性的。那么,我可能在经历了这么多职业舞者的生涯,对舞蹈有了这么多深刻的体会之后,再读到这部小说,我觉得我和女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

舞剧《青衣》剧照

他这部小说其实是讲述了小艳秋这位京剧演员的故事,也是反映了这个演员对于她的艺术梦想的执着追求。但是,现实也许并不如她所愿,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矛盾冲突当中,它有了故事的情节推进以及不同命运的呈现。所以,我是被这部小说当中女主人公和我比较相似的部分所打动的。在我看来这个小说的女主人公其实也是艺术家,她起码具备艺术家的绝大部分的特质。比如说非常的执着,内心很孤傲,非常的细腻、敏感,同时,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有一种飞蛾扑火或者叫做凤凰涅槃的这种愿望。

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自己心中的样子,起码是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并且为之努力。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这位女主角在她整个的生命进程当中,好像生命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登台演出,成为嫦娥。嫦娥是她在戏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她对于自己艺术的各种疯狂,我觉得跟我对舞蹈艺术的各种疯狂是非常相近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个小说时,就觉得真的应该立刻、马上把它改编成为舞剧。

在小说《青衣》里面,王亚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青衣》这部戏进行世界首演的时候,我正好是31岁,我觉得算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年纪,所以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最好的一个作品。所以我们在2015年非常顺利圆满地改编了舞剧《青衣》。这部作品到现在其实已经演出80余场了,也成为文艺青年当中的口碑之作。

其实在于我看来,我觉得舞蹈的创作其实并不亚于作家来写作一本小说或者导演来拍摄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因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其实也是人类精神世界最为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作为舞者还是编舞,不仅应该具有对于文学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也应该在文化素养上有更加全面和丰厚的一个基础,这样的话会特别有助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以及作品的厚度和深度。

本期背景音乐

Born a Stranger - Kan R. Gao 추억 하나만 가져가요 - 방과후 心落 - 落无风 Love Song - 水月陵 冰点 - 玉置浩二

下期嘉宾 / 虞笙

虞笙,铁风筝乐队主唱,吉他手,1993年组建铁风筝乐队。1996年录制单曲《这个夏天》,收录在《中国火2》合辑,成为乐队的成名之作。乐队一度解散又于2012年重组,成为活跃至今为数不多的老牌摇滚乐队。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络)

本栏目合作公众号:惟物论

吴忠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前壁心肌梗死严重吗
肠胃不好拉肚子吃什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