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理财

自古以来

民生理财  2020-01-15 00:27 字号: 大 中 小

大力弘扬书香武威优良历史传统——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五

自古以来,凉州人就有崇文好学、临池不辍的优良传统。出土于凉州区磨嘴子、旱滩坡汉墓中的简牍文字证明,早在东汉初期,凉州人就贮藏并广泛诵读儒家典籍,由469枚木简编成的《仪礼》,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在凉州发现的完整古书实物。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前一百多年的西汉末、王莽时期,凉州人就在书写、使用体现六书美学主张的古文字;旱滩坡出土的武威医简显示,凉州民间书写活动中有不少的异体、转注、假借字,不见于后世中原古字典。而在古代书法史上,凉州汉代简牍书法、旌铭墨书,五凉经抄,西夏文经抄,蒙元蒙古新字等诸多方面,国宝级墨迹比比皆是。

崇经重儒 民间诵读成习

中国古代,最重视礼制教化。《仪礼》是礼的本经

,故又称《礼经》,在《周礼》《仪礼》《礼记》三礼中成书最早,是儒家著名的十三经之一。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仪礼》古籍无存,汉代名儒高堂生在山东口头传授《仪礼》大义,礼教遂大兴,西汉中期传播到了凉州。凉州人崇经重儒,民间诵读成习。《汉书》卷28描述西汉时期凉州儒经教化之风气: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由于缺乏西汉《仪礼》古本实物,东汉以后,中原流传内容互异的《仪礼》版本,主要有大戴本、小戴本、庆普本和刘向别录本4种,鉴于该典籍内容混杂,东汉大学者郑玄综合研究后作了注本,成为流通不衰的本子。但历代学者对注本也长期存在质疑的声音。

直到1957年,随着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仪礼》简后,千百年来围绕一部儒经的争论声戛然而至。经过分拣,磨嘴子汉简分为甲、乙、丙3类,甲本木简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等7篇;乙本木简只有《服传》1篇;丙本为竹简,只有《丧服》1篇。其篇次不仅与郑玄注本《仪礼》不同,而且与二戴本不同。经研究,考古学界惊喜认定,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为东汉时即已失传的西汉经学家后苍的本子。《史记儒林列传》载:高堂生授《礼》,先以《士礼》十七授萧奋,萧奋授孟卿,孟卿授后苍,后苍授戴德、戴圣叔侄。该古本实物的出土,一方面使《仪礼》版本更接近上古文献原貌,另一方面说明凉州人崇儒学、受礼教的历史积淀厚重,凉州人诵读古籍、传播经典的时间与中原大城市是同步的。

一批国宝级书法见证翰墨凉州

1972年11月,从旱滩坡出土的92枚珍稀医药简牍中,有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除了临床医学的巨大价值,凉州汉代医简更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全球书法艺术界的推崇与热摹。二类简中有26枚简为书体流畅的隶草,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书体出土作品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隶草经典;木牍83号甲乙牍点线飞舞势贯遒畅,神采夺目、气韵生动,神质情性同臻妙造,在两汉草书遗迹中是孤绝之作。

六书 说作为关于汉字结构的学说 ,至今仍为人们分析汉字造字方法及结构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凉州汉代医简中大量存在古代转注、假借、异体字,真实地保留了当时汉字发展演变及社会用字的实际状况 ,是中国古代六书 理论形成机理的重要印证 ,也是古代汉字发展演变的活标本。根据精确分类统计,凉州医简中象形字字种数72个,占12.2%;指事字字种数31个,占5.3%;会意字字种数151个,占25.7%;形声字字种数最多,达到324个,占55.1%。还有10个字种数至今无法确认六书类型。

凉州汉代医简中的隶草书法,字体体势端润而用笔精熟,已达到心手如一之境。二类简中的26枚简的隶草字,在宽度仅有0.5厘米的极其有限的书法空间,书写恣肆挥洒,开合、疏密、轻重、韵律四个方面布局有方,线质遒劲、笔意圆润,行气舒畅而丰姿自具,显示书法修养已臻妙境。这批珍贵的隶草字,既体现了能、不能的巧能条件,又蕴含了为、不为的选择艺术,显示了隶草已经是汉代凉州人生活文书兼备的一种字体。

无独有偶。1957年在磨嘴子出土的武威张伯升柩铭,长120厘米,宽41厘米,共有铭文两行,右侧书平陵敬事里张,左侧为伯升之柩,过所勿哭。这是秦汉书法遗存中字体最大的墨迹,方正、宽博、圆熟,藏锋逆入,圆笔收锋,体现了汉代凉州民间书法家高超的艺术造诣。另一件在磨嘴子出土的武威壶子梁柩铭,作者为姑臧的一般史官,墨书在赭红色麻织品上,是西汉晚期的篆书作品,长206厘米,宽45厘米,布局成字有大有小,有长有扁,用笔大胆使用侧锋,突破了规整的篆书规则,还加入了一些鸟虫篆的意蕴,是汉代墨书作品中的珍品,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从医简到墨书,从六书遗存到隶草,一个城市的民间书法家们,在数十年间,创作出一大批国宝级书法珍品,翰墨凉州之誉名至实归。五凉时期,凉州僧人抄写的《法华经》《贤劫经》和后凉王相高小楷《维摩诘所说经》,以及前凉主张天锡灵华紫阁金错泥筩铭文,保持了汉代凉州书法隶草的传统,四百多年文脉如一,使中国的隶草烙上了深厚的凉州印记,而凉州也成为中国隶草的代名词。作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后凉姑臧抄生王相高的小楷抄经,又称麟嘉抄经,是中国书法史上书写字数最多的古遗存,目前已被复旦大学作为数字化课题进行攻关。而陕西博物馆藏国宝灵华紫阁金错泥筩,是369年凉州城中工匠所铸,同鸠摩罗什所携旃檀瑞像一道,成为五凉文化的两件影响巨大的实物。

学术传承 代代不绝

五凉时期的凉州,是中世纪北方闻名的文化之都。前凉、北凉国主均不同程度地雅好文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同时,学术活动在姑臧城乡蓬勃开展。张轨在州郡置国子祭酒、立学校,召郡国弟子读书;张骏经常召集国中名士、儒生谈论文学,他是凉州史上最早留有作品存世的诗人;张天锡善于辩论,亲自组织官吏、僧人翻译佛经,自己亲加校正;北凉沮渠氏父子,都是经籍学者。而在城市和村坞,本土学术群落与中原寓居群落,招徒开讲,书声朗朗。

以江琼为例,他四代人在凉州生活,把古今字的渊源通过授徒、抄存、扩散,完整储存了下来。他的后代江强在439年离开凉州时,拉走的手抄古籍是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这是在凉州发扬广大的古代文字学精华。江强孙子江式的延昌三年上表,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文化大事件。江式自己说: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他创编的《古今文字》40卷,至今还是中国古字学的工具书。

江家四代在凉州130多年读书不怠,其弟子中爷孙同侧、侄婿同窗者不可胜数,由此构成了庞大的凉州读书大群落。河西名儒郭嘉的门徒遍布乡间,即使寻常石窟、茅屋,也书声相闻。正是这上起东汉、下达魏齐间几百年书香盈城的氛围,才促就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

清代乾嘉之际,凉州书院林立,成就了张澍这样的关陇学术大家。王化南、李蕴芳、潘挹奎、孙揆章等学术家族,也可圈点。原住于今武威一中巷的李翰林家族,自咸丰年间李铭汉始,经过李于锴、李鼎文等几代书香传家,以经史之学享誉陇上。悬挂在文庙的书城不夜匾,确切反映了凉州文风之盛。

书城不夜 书香武威

书城不夜是古代凉州人崇尚读书的标记;打造书香武威,是当代武威人民发扬崇文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全民阅读活动正在兴起, 大力弘扬书香凉州优良历史传统蔚然成风。

发扬崇文城市精神,需要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和依托,延续代代薪火相传的文脉,更需要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着力打造文城德城绿城清城要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系列全民崇文活动、自觉保护接续文脉活动和持之不懈的阅读教育活动,增强建设武威文城的文化自信。

中山中医牛皮癣医院
成年人发烧物理降温的方法
心律失常是心悸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