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舆情

大卫对话苏童

民生舆情  2020-08-04 11:17 字号: 大 中 小

“作家虚构的生活和他眼中的现实生活其实是一对矛盾关系。因为所有的虚构从来没有复制生活、拷贝生活的任务,他不承担这个任务。虚构其实是否定现实生活、抵触现实生活的。”

苏童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中国的认识,很多并不是来自历史学家,而是来自小说家。”

大卫·米切尔

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是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受邀作家中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一位,他的代表作《云图》也已由《黑客帝国》导演拍摄完毕,年内在全球上映。昨天,大卫·米切尔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与中国作家苏童对话,这场对话也是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重要的文学活动之一,他们对话的主题是“怎样建造一幢虚构之屋”。对于文学虚构,中英两位作家至少有一个共识,小说是“虚构的真相”,大卫·米切尔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中国的认识,很多并不是来自历史学家,而是来自小说家。”

大卫·米切尔是目前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年轻一代作家,1969年出生的他,多次入围布克奖,他才华横溢、野心勃勃地创造新的小说样式,比如在《云图》里的努力。他的代表作《云图》、《幽灵代笔》、《绿野黑天鹅》和《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都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大卫·米切尔受上海书展主办方和英国教育文化处邀请,首次来到上海参加公开的文学活动,他上一次来中国还是1997年。这次中国之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下一部小说积累素材,“我下一本书会有25页写到中国。”

虚构不承担拷贝生活的任务

昨天的对话从《云图》和苏童小说改编电影的几个片断开始,然后就直接进入文学对话。对于苏童,大卫·米切尔并不陌生,这可能是因为他很长时间在东亚游历、居住,对东亚文化充满兴趣。他说,他看过很多篇翻译成英文的苏童短篇小说。

苏童在对话中把写小说比喻成搭乐高积木。大卫·米切尔说,他把写小说比喻成建造一所房子,“如果说要我列一个建筑材料的清单,我这个清单上面有五样东西:第一个是情节,就是故事;第二个是人物;第三个是结构,由小说章节所构成的系统;第四个是风格,或者可以说是写作所使用的语言,它决定了这幢房子或者这类建筑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当然我们知道在中国、日本、英国到处都有房子,但是各地房子的风格都是不同的;第五个是一个理念或者说一个主题,小说的主题。”

昨天对话的主题是“怎样建造一幢虚构之屋”,对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苏童说,“有企图、有目的、有组织地瞎编,我们所说的虚构就慢慢出现了。作家虚构的生活和他眼中的现实生活其实是一对矛盾关系。因为所有的虚构从来没有复制生活、拷贝生活的任务,它不承担这个任务。虚构其实是否定现实生活、抵触现实生活的。”

大卫·米切尔则用一个身边故事来阐述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他说有一个朋友的母亲是个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她拒绝看我的小说,因为她感觉这是虚构的,不是真的,但是她很愿意看英国的《太阳报》,大家知道《太阳报》是英国最擅长说谎的报纸,但是它让人感觉这是真的。”所以在大卫·米切尔看来,吸引小说家的往往是“虚构的真相”。

小说是“虚构的真相”,通过小说去看历史,常常会比真正的历史书更能接触到真实的历史。苏童说,他通过《战争与和平》去了解俄罗斯、俄罗斯历史和俄罗斯人。大卫·米切尔也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中国的认识,很多并不是来自历史学家,而是来自小说家,而且我觉得也可以这样说,有很多历史学家他们本身写的东西也是属于虚构的。”

小说越来越像电影

对话是从两位作家的小说改编电影开始的,在对话中间,大卫·米切尔提到了写作与电影关系。“我认为在过去 0年到40年当中小说也开始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欧洲和美国,就是小说变得越来越接近于电影,可以说早期的电影其实是比较接近小说的,就是它更多地受到小说或者是舞台剧的影响,但是在过去的10年当中我们看到这种影响反过来了,小说越来越多地受到电影的影响,变得更像电影。”

苏童很多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对于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他的意见是,“我一直努力地不让自己的创作,被一个未来的可能性的电影画面或者电影改编计划所驾驭和控制,我一直在避免这样的事情。在我写一个小说之前,我最好脑子里面没有任何外来的阴影,只有小说本身。电影是一个非常甜蜜、容易诱惑一个作者的东西,是一片巨大的阴影。”

电影与文学关系,苏童也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电影与文学就像是远房亲戚,“你跟远房亲戚,如果经常走动,很正常,亲密的关系也很正常,但是你不走动,也许更正常。所以,我是电影的客人,电影也是我的客人。”

可是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大卫·米切尔说,最重要的是一个相对空间问题。“在看电影的时候虽然屏幕比你人要大很多,但是你和电影接触的时间只有120分钟,就是只有120分钟的经验,看完这个电影之后就消失了。如果你看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比你人小得多,但是这里面所营造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对于读者来说,其实你不是在读书,而是住在这本书里面,因为进入这个空间里面了,然后你这一住就是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你离开这个空间的时候,你和进去的时候是两个不同的人了。”

坐在树下,坐在浴缸里阅读

对话中的一个小插曲是,苏童的苹果一直在响,因为苏童不知道怎么关苹果。大卫·米切尔开玩笑说,“作为作家部落的一员,我很同情苏童老师,我们对于技术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我常常在我10岁的女儿面前很丢面子,因为我都不知道怎么来修电脑。”

所以苏童和大卫·米切尔都是纸质书的坚定支持者。苏童说,“真正的阅读是坐在某一棵树下面,有阳光,阳光一定要打在纸页上面。”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阅读,“小的框,那么小的字,在这样的阅读当中,阅读后面的那一份愉悦其实被这小小的仪器侵蚀了。”苏童说。

而大卫·米切尔则喜欢在浴缸里看书,他说,“我喜欢洗澡的时候看书,如果说在浴缸里面看书,书掉在水里面,你只要之后拿出来放在加热器上面烘干就可以了,如果把电子阅读器掉下来,这会引发触电问题。”“但是我担心图书会面临和音乐一样的命运,人们会觉得书也应该是免费的,现在年轻人感觉音乐是应该免费的,以后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也是很让人担心的,因为作家很难生存下去。”

(:李央)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
小孩儿不爱吃饭
先声药业港股上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