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新闻

逍遥探寻广西民族乐器笙声飞扬

民生新闻  2020-09-23 04:18 字号: 大 中 小

探寻广西民族乐器:笙声飞扬

南方的山野,少不了竹林的点缀。万能的竹子,滋养了山民,也滋生了少数民族的器乐。芦笙,便是广西最常见的乐器之一。  这种多民族的气鸣吹奏乐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谓。苗族称梗,侗族呼伦。在广西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每逢节日,都能听到芦笙的呼噜声。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个苗族村,曾幸运地看到一场原生态的芦笙踩堂。  当地苗族人说,芦笙在他们祖先告且和告当的远古时代就出现了。相传告且和告当从天公那里取得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百无聊赖中,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6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吹述衷肠。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  文献记载的芦笙已有3000多年历史。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竽、笙之类的器乐,滥竽充数的典故就是最好的例证。到了唐代,宫廷专有芦笙演奏。如今的芦笙,没有宫廷的曲高和寡,有的是民众的喜闻乐见。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还是苗族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  每当风清月夜,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歌相对,芦笙便成了红娘,以一种优美的语言,倾吐爱慕之情而逢年过节,婚嫁喜事,起房盖屋,芦笙便成了欢乐的传递者。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曾记载少数民族民俗中赛芦笙的热闹场面: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苗族与侗族芦笙形制大同小异,但音色与形式有所不同。苗族芦笙多是中型,笙嘴较长。侗族芦笙分大、中、小号插好眼做好视野成套系。在苗寨里,常看到他们的芦笙与舞蹈密不可分。那些撷取生产生活的舞姿,花式很多,如围圈、换背、赶老虎、鱼上滩、鸡打架、踩八卦等等,伴随活泼欢快的节奏,转、跳、甩、挪,还有倒吹、踏肩吹,隆林各族自治县一带的苗族芦笙舞已提炼为坡脚舞、滚地龙、跳油通常相关的配件价格昂贵锅真是多姿多彩,丰富情趣。  在三江的一些侗寨,每个寨子都有芦笙队。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对侗族人来说,吹奏芦笙是他们祭祀不可或缺的仪式。不过,有别于苗族的跳动,侗家人习惯不动,只是左右摇摆。围成一圈一圈的,整套芦笙上阵,鼓楼芦笙踩堂便在声势浩大中奏响。有的几个村寨芦笙队集合在一起,数百架芦笙聚于一堂,音乐不似苗族的丰富活泼,而是深沉雄浑,那排山倒海之势蔚为壮观。  不管是苗族芦笙,还是侗族芦笙,抑或彝族、仡佬族等民族的芦笙,不正是一种民族的大合奏么?如果广西的青少年喜爱芦笙比钢琴还普遍,那是不是该来一场欢乐的芦笙踩堂呢!(林雪娜)


司法鉴定科
咸宁治白癜风较好医院
莆田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