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风情

拿什么留住外来务工人员团购

民生风情  2020-06-09 08:59 字号: 大 中 小

廖志明

如今佛山企业用工缺口越来越大,不仅外来工不愿意来,来的人也留不下。佛山的产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目前佛山相当部分民营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管理,外来人员难以参与企业管理,晋升机会少,这是导致民营企业难留住人才的重要根源。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留住人才,关键是要拒绝 家族企业 ,必须创新企业的管理机制,由 家族企业 转向 现代企业 ,从制度设计上,确保企业用人不是唯亲是举,而是任人唯贤,为优秀人才提供包括福利、培训、晋升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机会,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早在1992年,当时广东省进行股份制改革试验,美的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完善的用人制度,完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同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晋升等发展空间,因此吸引了国内外一流人才。

当然,留住产业人才,不仅仅是企业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等部门重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让外来人员在住房、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邀外来工入户更需 脚踏实地

袁斗成

不久前《中国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1)》指出,在穗农民工,若转变成为广州市民,一辈子至少要花1 0万元,不包括买房等成本,也就是说,农民工若要成为市民,仅满足最低的消费,这样的开销也仅5%外来人口承担得起。

积分入户为何遇冷?做城市人不是请客吃饭,许多困难凭外来工的能力无法解决。全民医保 应保未保 现象普遍,平等受教育权总是被缺钱理由卡脖子,制度存在的短板和执行乏力纠结,无法提供均衡的社会保障、住房、教育、文化、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即使降低了入户门槛,无非是超过了城市的承载容量,外来工也不能快乐、幸福地生活,只是增加城市治安等隐患罢了。

外来工入户的美好愿望 仰望星空 ,更需要 脚踏实地 。政府优惠创造条件,外来工必须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本钱,生存必须是第一考虑的因素。外来工要有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自己立足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至少要不断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弥补自我缺陷。不具备起码的成熟条件,甚至职业动荡不安、生存艰难,到头来容易进退失据。说到底,摆脱 空心菜 尴尬,政府的职责和善治的核心是打造充足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 蛋糕 让外来工分享到,外来工也积极做好进入城市的努力和准备。两者的意愿高度交集,作出彼此温暖的理性选择,方可兑现共赢的承诺。

关爱外来工大有可为

黄细聪

笔者厦门市实施了国内首部保障房管理的地方法规《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出租、转租、转借、调换、经营、转让社会保障房关注到,佛山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关注外来工的政策,比如百人以上企业可以申设集体户、积分入户、优秀外来工通过评比可落户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尝试通过积分入户的打工者感叹申请过程之难,符合条件但最终却难以按政策设立集体户的知名大企业也直喊无奈。笔者认为,相比于入户城市之复杂,改变从管理角度制定外来工政策的传统思路,从以人为本、服务的角度为外来工搭建获得尊重、关爱和帮助的平台与通道显得更为迫切。

尤其是对于90后这代年轻、有活力、个性张扬新生代外来工,他们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与父辈们打工、攒钱、回家建房不同,他们是不愿意再回农村、而有可能留下来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他们不能忍受信息闭塞的厂区环境,工厂有没有络、车间的同龄女工多不多、在打工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所提升、权益能否得到保障都成为他们选择企业时的衡量因素。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新生代外来工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去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新生代外来工的权益,比如简化外来工办事的程序、简化******程序,加强外来工自组织的自我救助等。其次,全社会应从服务的角度贴近新生代外来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提升生存技能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是一样能够获得尊重,一样有融入城市的通道。比如笔者就注意到,最近佛山图书馆开始实行只要凭借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登记入场借书的好政策,这让身边不少外来工朋友拍手叫好。

遍种 平等 文化增强外来工归属感

陆湘敏

在中国劳动力逐渐紧缺、中西部崛起又吸引越来越多人留在原籍就业的大背景下,佛山要想成为劳动力愿意停留的地方,政府、企业除推大闹桃园机场出更多的让利措施、从经济层面增强对外来工的吸引力外,还必须从更高层面去思考外来工的需求,并催生出更多的善意与善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遍种 平等 文化,以此来涵养外来工的归属感。

如何凸显佛山的包容和关爱?如何打通户籍人口和外来人群之间的隔膜、让外来人口整体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感?笔者以为,只有让 平等 的观念真正落地,只有让公民待遇和权益逐渐趋同,上述这一切才能真正实现。

佛山应在改变外来人员称呼、降低外来人员入户门槛的同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相应的政策优惠与权益赋予等配套工作,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与基本福利的均等化,让外来工在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享有市民待遇,尤其要在解决第二代的教育、升学、就业问题方面,尽快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同时,要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沟通和互助,让外来人口理性融入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增强他们在城市的幸福感。此外,还要切实考虑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吸收外来工,把他们的利益诉求纳入体制内最佳的表达渠道。至于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注重外来人口的互助组织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等,也要迅速提上日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