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评论

俯首甘为百姓牛记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黄忠云

民生评论  2019-07-27 14:03 字号: 大 中 小

俯首甘为百姓牛——记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黄忠云

本讯 特约刘健平、通讯员熊康、吴忠勇报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荻田村老干部黄忠云将此言制成红条幅压在办公室桌的玻璃底下,他以此为信念,36年来,俯首甘为百姓牛,为当地村民做了一辈子好事。

3月6日,年近七旬的他入选第三批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村民的办事员

“你们找‘十会计’,他刚骑摩托去通知村民取树苗。”昨日,塘湖镇荻田村办公室,村妇联主任告诉。

“十会计”是黄忠云的别名,因在家排名第十,15岁那年,他就当上生产队会计,算盘打得精,村民喜欢找他办事,他热心助人,自此叫开了。

1981年,黄忠云走上荻田村会计岗位,先后经历了6任村支书,他一直主管会计工作。翻开账本,里面一笔笔账目清楚明了,手续齐全。

别看村会计是“芝麻官”,可是村里档案管理、政策宣传、统计报表等各项工作都少不了他。多年来,他加班加点,把一项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十会计办事认真,我们放心。他还协助我们做好各项行政工作。”村支书汪金熬逢人便夸。

有事找“十会计”,在荻田村并不是一句空话。

把麻烦事办实。2014年,国家电准备在荻田二组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6亩的变电站,由于之前建设公路占用了二组大量的田地,再加上征地补偿达不到村民的要求,遭到许多村民反对。在了解到村民诉求后,“十会计”请求尽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同时打起了“感情牌”,一家一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讲清建变电站是解决村里电压不稳的好事。最终,变电站建设得以如期进行。

把难事办好。去年秋,村里38岁的单身汉汪宗天不幸离世。汪宗天一家是村里“挂了号”的贫困户,3个兄弟都是单身汉,没什么亲戚,这些年来一直靠政府的救济生活。汪宗天去世后,一时无人安排后事。“十会计”得信后,买挂鞭上门,召集村民安排下葬事宜;同时,向镇党委汇报,并开具贫困户申请证明,向民政部门申请下葬资金,事情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把危事急干。2011年6月10日,黄袍山境内普降大到暴雨,洪水冲入荻田村四组村民黄柏三和黄鹤云的家中,积水深达2米,家具被淹,房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正在防汛巡查的“十会计”第一时间赶到,迅速将两家人转移到村委会居住,又冒着暴雨帮助两家人一起转移生活物资。

好事天天做。村委会的公章一直交由他掌管。村民有事,随到随办。平时,他也免不了在外奔走,若是遇到找他盖章或开证明不在的,他就按照留下联系方式,不管路途遥远,带上所需的公章,不辞辛苦的主动为村民办理。

就这样,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十会计”为村辛苦,为民服务几十年。有人作过统计,这些年他骑坏了7辆自行车,换了3辆摩托车。

“三岁小伢都认识十会计,屋里的狗见了都要舔他一下。”村民这样夸他。

村里的活档案

“事情不详,找老黄。”村民对痴心村档案36载的黄忠云有一个美称——“活档案”。

谈起黄忠云的档案情结,他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任联合生产队会计,由于生产队地处四庄公社与塘湖公社阁壁大队交界处,两个公社三个大队为台坳林场权属争论不休,还引发过械斗。头脑活络的黄忠云从黄氏族谱中寻找到有力证据,最终这场官司迎刃而解。从此,便萌发了整理完善一套系统全面档案的念头,让档案成为村民处理问题和矛盾的重要参谋和得力助手。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出任大队会计,收集整理资料更加方便了。

他收集资料有股狠劲,不管有多远,他都要掌握第一手资料,由于白天要劳作,收集资料大多在晚上。有次到离家数十里远的黄袍山上野猪窝去收集资料,回来时跌进白水岩冬茅丛里,第二天天亮才爬出来。

档案管理他也有一套,他按文书、科技、财会、声像、照片、实物等门类,分类入柜。涉及到跨越年度的档案,按年岁以英文字母ABC为序,如打开原荻田大队财务明细帐A卷,可以查到该大队60年代各项收入的原始收据,账面清晰明了。

如今,黄忠云对档案追求档次更高了,他自己动手录制了“红色荻田”、“荻田革命烈士纪录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专题片”、“荻田雪景”、“荻田贺年片”等光牒,让黄袍走出通城,走向了全国。

一有空,他就将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开的具有政策性、法规性、服务性、公益性的纸质文件汇编成册并不断更新,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内满足村民查询。

每逢久雨过后,黄忠云总要把这些宝贝抱出来见见阳光,将破损的修补好,重要资料塑胶。

至今,他走遍了黄袍的沟沟坎坎、山山水水,自费6万多元自1984年起办起占地120平方米的村档案馆,收集整理了黄袍历史人物、文史、经济、民情风俗、宗谱等资料2300多卷、3500多本,奖旗、奖牌、图片、影集102件。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黄袍近80年来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发展。有些资料为当地政府调解土地、经济等纠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的档案室被评为全市档案先进单位。

2007年底,他又利用业余时间修起了村志。《村史》初稿现已完成。该志全书初稿共由20卷、70节组成,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附等,总字数约15万字,记述上限追溯至民国时期,下限截至2016年,较为全面、准确地记叙了该村的历史沿革、文化变迁、物产资源、生态原貌、知名人物等,图文并茂,记录详实,是一部村级“百科全书”。

纪念馆的守门人

每天,“十会计”来到村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打扫与村办公室一墙之隔的罗荣桓元帅纪念馆。

黄袍作为通城秋收暴动的发生地,1927年罗荣桓元帅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原黄袍乡政府依托黄氏宗祠建成了总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的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

馆内有罗荣桓雕像、起义时用的枪、刀等实物,还陈列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大部分游客都是选择周末参观,黄忠云则义务承担了一个简单却坚持了几十年的守护工作:日复一日的开门,打开、关闭馆里灯光设备。

他的家住得离纪念馆并不近,三四里的路程全靠蹬自行车来回赶。一个寒冬里,他临时接到通知有一大批外地客人要参观纪念馆,他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就往纪念馆赶,路滑,他跌倒了,顾不得疼痛,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往纪念馆赶,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开始给外地客人当起了解说员。

这些付出在他自己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纪念馆屋顶漏雨了,他找砖瓦修补,馆内陈列的物品蒙上灰尘了,他挽起袖子擦,灯管坏了,亲手换……

2011年“6·10”特大洪灾,馆内积水达1.5米,洪水退后,他立即挥着铁铲清除淤泥,用水冲洗和擦拭地面,一遍又一遍,连续劳作了3天,纪念馆才恢复了往日的洁净。洪灾过后,他多次请求县、镇有关部门对纪念馆进行修缮改造,得到上级首肯。修缮改造时

,他又当上义务监工,从屋面维修、墙壁粉刷、排水暗渠等他都一一到场……

如今,年近七旬的黄忠云像一头老黄牛耕耘在黄袍老区这片红色土地上,有亲人问他,人到七十早该歇歇,又不是缺吃少穿,还为村里的事四处奔波劳苦,图点什么。他笑着写了首打油诗自勉:“革命工作五十年,不为名来不图钱,为民辛苦为民咸,助人为乐福无边”。

宝宝健脾的食疗一周岁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丁桂薏芽健脾凝胶用量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优势

云南生物谷药业灯盏花系列药物

小孩老咳嗽怎么办

宝宝中暑症状

孩子流鼻血怎么处理

早期冠心病能治好吗
冠心病该怎么治疗
腹泻小腹痛吃什么水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