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评论

死都不下基层对陶瓷产业的影响团购

民生评论  2020-06-17 18:54 字号: 大 中 小

前一段时间,厦大一个傻乎乎大咧咧的 死都不下基层 吐槽姐,竟然傻得可爱地把大众当知心人。 毕业后不下基层!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 这番吐槽,仅仅是个人下意识的想法,对同学随便说说也就罢了,可放在公众面前,就雷倒一片。

死都不下基层 吐出的污秽,让所有媒体五味杂陈,也触动了所有人的五味瓶,心里什么味都有,很复杂、很纠葛,笔者也不例外,并针对陶瓷产业的一些现象,做了三点就是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反思。

就业观

死都不下基层 代表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虽然各部门都在拓宽多元就业,但是大多数大学生仍然选择大城市、大企业、高工资、 白骨精 职位,即使工资不高,他们大多数也会选择 宁做大城市的鬼,也不做乡村里的人 。与其他产业相比,建筑陶瓷产业就是产业中的基层,与上世纪形成的 三山夹一江 ,尤其是与佛山相比,新兴陶瓷产区无疑是基层中的基层。我也曾经做过 漂 族,2002年所在的内地国有陶瓷企业困难,我辞职到佛山漂泊,和大多数南下者一样,在石湾的榴苑路里早出晚归。也曾失业,蜷曲在出租屋里不停地打,走进人才市场像散发******一样散发简历,漂泊的心里一直渴望收入高一点、家庭生活好一点是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

2006年以来,陶瓷产业转移到偏远城市的偏僻农村。尽管在珠三角、长三角的繁华城市就业严峻,但在陶瓷产业实现转移之后,一些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都不愿意到偏远的生产产区,他们漂在佛山、上海, 死都不下基层 ,6月25日爆发的斯米克裁员风潮也正是这种效应在作祟。 死都不下基层 对于建筑陶瓷产业转移和产业提升是最大的麻烦,其麻烦至少有三点:一是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需要跨专业领域,土里土气的陶瓷产业很难吸引到跨行业性人才;二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博硕生,都不愿意到陶瓷产业就业,更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和研发部门;三是漂泊在繁华城市的从业人员,不愿意到偏远的生产基地去,造成产研脱节。

如何改变就业观,需要社会、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树立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思想导向,从而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观

死都不下基层 是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失败。有人批评吐槽博士 有知识没文化 ,可文化的底蕴来自哪里,不是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企业和你我他吗?为什么不愿意下基层?为什么不愿意到偏远的农村?因为农村不仅穷、偏、苦,而且待遇低、提升慢、基本生活没保障。改革开放 0年,资源、政策、人力上浮了 0年,这些也该下沉了,各级政府领导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该抓一抓文化建设了。

陶瓷产业的 死都不下基层 现象,也反映了陶瓷产业文化氛围不足,大多数陶瓷企业文化缺失。企业在招工时,往往都声称 我们靠企业文化留人 ,可企业到底提供了多少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俨然成了动物世界,鹰、狼、大象、羚羊大都是舶来品,唯独缺少企业文化的落脚点 人性和民族文化。

如何给 死都不下基层 者补充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和企业要补足中华5000年的优良文化传统,认真做好修身工作,只有自我素养提高了,才能影响其他人。

发展观

死都不下基层 一个 死 字,代表了大学教育是读死书,培养的大多数是不事稼穑的书虫。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下基层还需要政府接待,为什么不直接扛包袱到企业去锻炼,这样的调研或实习有什么作用,从象牙塔到纸上谈兵,经济理论永远都隔着一层窗户纸。

传统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 死胡同 ,究其原因是创新活力不足,人才梯队不足,别说博士了,硕士都不愿意往下沉。博士生的浅薄自有家长和学校买单,可产业浅薄了,遇到发展问题了,又有谁来买单呢?教育要活,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千里路,不仅要筑好自己的象牙塔,还要不时地引得活水来。都不下基层了,还真得死了。教师不下基层,教的是死书;研究人员不下基层,掌握不到一线数据和真实资料;学生不下基层,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在企事业单位也只能靠边站。如果都靠边站了,我们的企业还发展吗?经济建设还做吗?国家各项事业还进步吗?

从发展角度讲,我们不要 死都不下基层 ,我们要勇敢地活在基层,无论再苦再难,只要我们拼搏和努力,社会就会记住我们,产业也会记住我们。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