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程起重机行业新变革发展新局面显现节能
民生历史 2020-10-13 03:29 字号: 大 中 小
国内工程起重机行业新变革发展新局面显现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工程起重机行业的规模日益壮大,2006年月,仅汽车起重机销量就已突破6000台,超越了1993年行业较高峰时的总量。在竞争发展中,国内企业蓄势进取,在全路面起重机技术、特大型履带起重机技术、大型汽车起重机技术、高品质制造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龙头企业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大举走出国门,中国“十五”末项目的进行以及“十一五”新规划的出台,国际巨头进入中国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投资建厂、收购整合、招兵买马,一场中国乃至全球起重机市场的新变革在{TodayHot}2006年正悄然启动。
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正规军”
就在前几年,用户中还普遍存在“国产货,你还指望能怎么样?”的心理,而在2006年北京CONEXPOASIA博览会上,观者的由衷赞叹印证了目前国产起重机行业的新变化:“没想到现在国产起重机能做得这么精!”
业内人士普遍有这种感觉,相对于装载机的群雄血战而言,起重机行业的发展一直非常理性,这主要得益于把持着全国市场近80%份额的大型企业始终保持着良性发展。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重)稳踞行业半壁江山,掌舵人张玉纯用了8年的时间,构建了以汽车起重机为主导,履带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侧翼强势推进的庞大型谱群。中联重科浦沅公司(以下简称浦沅)分割着行业18%左右的市场份额,将目标定在全力赢取高额利润上。位列行业第3位的四川{HotTag}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起)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做中国较好的起重机”的口号。
正是源于这种理性进取的意识,使行业经受住了1978年以来6次宏观调控和2001年以来高速增量多重打压的考验,使实力派企业借机实现了产能扩张和制造系统的升级。
徐重在20世纪90年代也只有月产百台的能力,加上北起、浦沅、长起以及泰安起重机械厂等企业的总量,在1993年竭尽全能也不过5400台左右,并且在年宏观调控“硬着陆”的过程中,行业各企业均无力购买设备和引进人才。设备陈旧、加工精度低直接导致了起重机产品制造粗糙、故障频发。用户怒极而又无奈:“国产货,你还指望能怎么样?”甚至连一些制造商自己也坦言:起重机技术含量高,没有高端设备作保障,提高品质是句空话。
对此,徐工集团对徐重提出了“三高一大”的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在徐工集团的支持下,徐重比行业提前3年进入了持续技改投资的状态。技改投入势必影响产品的供给速度,徐重总经理张玉纯下达“生产、技改两不误”的死命令,例如制造部与规划部、技术中心合力巧打时间差,在宽仅10m的物流运输线上,创造了日运输产品用部件、厂房改建物资、新设备近百次的纪录。
2004年底,工程机械行业开始掀起了技改投资热潮,徐工的金山桥基地、中联的麓谷工业园、泉塘基地、福田的山东工业园等均发仞于此时,即使是宏观调控也没能阻挡主力企业发展起重机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徐重把宏观调控视为整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好机遇,在已投资2亿元的基础上,又于年连续追加投入3亿多元,依托已成功进入运行的现代化制造系统,使产品品质得到提升。
目前,仅徐重就可达到月产800台的水平,2006年徐重不断引进高精尖的加工设备,新购进大型高端设备达20余套,其中包括汽车安全行驶检测线、精细等离子、数控对镗加工中心、五面体加工中心、数控车、大件涂装线、平衡梁镗孔专机,以及持续进行的制造工艺升级,使起重机产品的整体品质不断提升。在国际高手云集的2006年北京CONEXPOASIA博览会上,观者在徐工展台的由衷赞叹印证了目前国产起重机行业的新变化:“没想到现在国产起重机能做得这么精!”
中吨级市场进入细分时代
谁都不愿意陷入“降价—亏损—偷工减料—降价”的怪圈,行业企业不约而同加紧推出差异化新品,中吨级市场打响“三大战役”。
汽车起重机行业经历了一段令人心悸的价格战。伴随着产能的扩张,宏观调控的紧缩,原材料的上涨,16和25吨级等中吨级起重机市场开始上演激烈竞争的一幕:区域市场出现竟相压价的现象。某厂家25t、3节臂产品曾一度压到了50万元的较低点,与市场火爆时期的60万元相差了10万元。谁都不愿意陷入“降价—亏损—偷工减料—降价”的怪圈,行业骨干企业加紧推出差异化产品,期望以此刹住恶性竞争的势头。
然而,受研发、制造系统能力的制约,这种差异性的变化只能从局部、外观开始,为了争取用户,采用配套升级方法,如将半驾改为全驾;采用增加配重的方法,释放安全系数允许范围内的吊重性能,但这些小改动太容易被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同质化竞争的现状。2004年下半年开始,汽车起重机中吨级市场开始打响细分市场的“三大战役”:
吊高性能战
这是在需求量较大的16~25吨级产品中展开的。4节臂16t起重机是徐重的重要产品,在近乎白热化的竞争中垄断了30.5m的起重机产品。面对这种形势,行业各企业均展开了战术性调整,毕竟2004年以前该吨级的市场占整个汽车起重机市场的34%以上,因而相继推出了4节臂20t、25t产品,借此引导部分16t用户转移购买,而徐重也全速推出改进型新品,结果“吊高”之战一发不可收拾。时至今日,徐重已形成了3种16t、2种20t、4种25t不同臂长、不同吊重威金斯还是在首轮第一顺位被骑士队选中性能的产品(见表2),使用户能更加经济地根据自身吊装工况需求进行采购。
型谱扩容战
打响靠前枪的是汽车起重机行业的小企业,为了吸引注意力推出了17t、26t、36t型谱产品,紧接着造型独特的浦沅30V、70V隆重亮相。这2款新面孔的出现为刚性的起重机增添了柔美的亮色。然而可能是这一时期市场尚未完全启动,用户对这一系列并未形成强烈反响。2005年,在技术、制造两大核心系统完成阶段性整合优化后,迅速在原有中吨级产品型谱上有步骤地推出了20B、25K5、30K、35K5、40K、50K、60K、70K、80K系列新品和系列升级版产品。由于新品推出的时机恰逢市场高峰期,且与原系列产品形成强势互补,一下子切准了市场脉搏,使用户采购装备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中吨级起重机产品结构也由此进一步细分,由原来的十几种产品逐步增至近30种。
系统升级战
其代表作当以徐重多边形、圆弧形吊臂、豪华型两室为特征的第4代产品为主,整体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一代产品上得以体现。新一代产品摒弃了老产品在液压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痼疾,仅在吊臂系统上的技术创新和改进就有15项,在整体系统方面更是进行了百余项的技术突破,从内到外焕然一新,并且,整机匹配技术更加完善。与此同时,行业其他企业也加快了改进步伐,重点在整机外观、减轻自重等方面有所改观,开始在整机匹配技术上进行拓展。由于受自身研发、制造基础和经营理念的影响,行业各企业系统升级的速度明显不同,使原本在2003年形成的产品品质同质化状态逐渐被打破,产业整体的品质差异化格局已然形成。
国内外企业的全球“对决”
一直以来国外起重机行业巨头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而中国起重机产业品牌企业走出国门放眼全球市场的梦想也由来已久。
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始终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是相安无事地错位共生着:外企在中国主推国内企业无力生产的150t以上大型高端高科技装备,中国企业则蚕食了亚非拉等国外巨头无力顾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中国企业发起高端冲击
2004年底,徐重一举推出6款百吨级以上系列汽车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2005年下半年徐如此外链建设效果才可能真正达到我们所追求的高效快捷目标虽然看上去很慢重300t、260t、220t大型履带起重机系列产品问世,2006年徐重又将推出450t履带起重机、300t、240t全路面起重机。预计在2006年底,中国将形成100~450t的履带起重机全系列型谱和徐重独有的130~240t全路面起重机型谱。在产品技术上,徐重攻克了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塔式副臂变幅技术、超起装置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20多项、全路面底盘独立悬挂、吊臂自动伸缩单缸插销式等60多项高端技术难关,有力推动了整体产业的提升,这一连串的大手笔振奋了行业的同时,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警觉。利勃海尔、马尼托瓦克、特雷克斯等企业多次造访徐重,重点对徐重的制造能力进行了“摸底”,利勃海尔爱茵根公司总裁弗雷坦言:我在中国发现了强大对手。
国外企业一方面高调宣传其在中国市场新推出的800t、1000t履带起重机等高端新品,借此进一步强化国外企业在技术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加紧宣传在百吨级以上市场需求量较大的200~500吨级的产品,借此挽回其在中国进口产品中逐渐缩水的市场份额,高端产品市场的对决之势已初步形成。
国内外市场相互渗透
相对于马尼托瓦克大张旗鼓地在张家港投资建厂、在石化十建建立特约维修站,特雷克斯的拓展步伐则悄无声息而又一鸣惊人,收购长起50%的股权,意欲与泰安起重机械厂牵手。前者的主攻方向是塔机与大吨级履带起重机领域,行的依然是小心稳健的高端市场拓展之道;而后者则将触角全伸,想借中国大吨位高端市场以及多产业推进的优势,一统长起、泰起中小吨位市场的制造与络资源。在国外立足欧美主市场,同时依托中国低成本配套、人力资源、地缘优势,全力向以亚洲企业为主导的东南亚、中东、独联体等市场发动攻击。
2006年第1季度,进口履带起重机和全路面起重机34台,而出口的履带起重机和全路面起重机产品已达79台,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这些数据中并未完全包括徐重的130台、行业其他厂家的10台产品。通过履带起重机和全路面起重机2类产品进出口额的对比,2005年进口额比2004年同期下降21.3%,而2005年出口额比2004年同期增长50.68%,这仅是国内外巨头全球之战的序幕。
在全球版图上,各企业均以自己强势区域为圆心分割出自身优势资源尽可能控制的国家和地区,一旦出现交集必然产生争夺,解决争端的方式有2种,合作和竞争。现在德、美、日企业依据基本对等的实力和薄弱点互相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合作、利益均等的切入点,如日本神钢在日本销售马尼托瓦克旗下格鲁夫的全路面起重机,而马尼托瓦克在欧美则贴牌销售神刚的履带起重机。
对于刚引起全球市场注意的中国企业,自身强大的国外企业想到的更多是占领而非共享。而对于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中国企业考虑自身本土优势想的更多是拓展而非合作,一场对决势在必行。对此,刚在国外考察归来的张玉纯总经理非常有信心,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时刻,这场对决对国外巨头而言会因资源紧张而弊大于利,而对中国企业而言,则是迅速扩张的产能在全球市场有效释放的时机。
潍坊能治男科的医院银川哪里有白癜风医院绵阳白癜风医院-
-
恩惠海南房地产市场走势基本没有改变刚需得到释
海南房地产市场走势基本没有改变 刚需得到释放6月份海口新...
2020-09-15 | 民生历史
-
-
点评久违的头排发车法拉利不容浪费的机会
点评-久违的头排发车 法拉利不容浪费的机会维特尔庆祝夺取...
2020-06-30 | 民生历史
-
-
美国主持人打赌如果骑士夺冠NBA总决赛我搭配
美国主持人打赌:如果骑士夺冠NBA总决赛 我吃翔(图)北京时间...
2020-05-29 | 民生历史
-
-
全英赛谌龙21逆转丹麦约根森2年后再度问搭配
全英赛谌龙逆转丹麦约根森 2年后再度问鼎冠军2015年羽毛球全...
2020-05-28 | 民生历史
-
-
这四个故事告诉你科比根本就是个疯子搭配
这四个故事告诉你科比根本就是个疯子湖人名宿科比布莱恩特...
2020-05-26 | 民生历史
-
-
木格镇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18年春节期间
木格镇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2018年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 的实...
2019-12-17 | 民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