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独断实则优柔寡断容易
民生呼声 2021-05-05 12:31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陆嘉宁
如果客人在你家里意外死亡,你该怎么办?大概很少有人思考这个多少有点古怪的问题,尽管在每天的中,我们总会不期而遇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死亡方式,却没有人会否认平淡无奇、波澜不惊才是生活的常态。
在比利时女作家阿梅莉·诺冬看来,这种平淡正是我们不得不努力去反抗的生命之轻,如果不能在生活中实践可能的冒险,那就只有在写作中勇敢地“跳入未知的世界”,去扭转庸常的生活给我们设定好的人生轨迹。于是在新作《独断》一开篇,她就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存在主义式的古怪问题:如果某一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你的家中意外死亡了,而恰好他的年龄、身高、体重、外貌,甚至连头发的颜色都和你相差无几,你该怎么办?
小说将视角封闭在主人公巴蒂斯特·博尔达夫的心灵世界中,因而故事从一开始就沉浸在超越传统侦探叙事的沉思状态中。诺冬笔下的博尔达夫生活平淡、性格孤僻,面对陌生来访者奥拉夫·西尔杜尔莫名其妙地死亡,在尴尬的境地中想到了身份互换。于是,博尔达夫携带着死者的证件,开着死者的豪华汽车,摇身一变成为死去的奥拉夫·西尔杜尔,拍拍手就扔掉了几十年滞重的光阴在他身上打下的贫困、无聊的烙印。而从其潇洒的姿态中,我们隐约瞥见了荒诞派文学对诺冬创作的影响。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诺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这位冒牌的奥拉夫·西尔杜尔顺理成章地入住死者的别墅,和死者美丽的妻子共处一室,品尝奢华的香槟和晚宴之时,本该遭到质疑的他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种虚拟身份的异在感,自我在此处仿佛是一个完全的虚构。通过将身份认同搭建于脆弱的人际关系中,诺冬打破了传统认知对于稳固自我的构想,由此,“我是谁”这一千百年来哲学界不停追问的问题变得轻如鸿毛,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我在他人的眼中是谁。
对于内在自我脆弱性的认识,诺冬之前的作家早已有之,如果说诺冬的精神气质有点接近卡夫卡,他们都善于将梦魇般的生活真实化,那么这位比利时美女作家行文的干净简洁却更贴近帕慕克的《白色城堡》。然而同是探讨自我之本质,帕慕克常常醉心于虚拟身份的交换如何得以实现,用剥洋葱式的手法一层一层贴近写作的核心,而诺冬却显得咄咄逼人得多,她几乎是直截了当地在小说中实现了这种身份的转换。
中方严肃敦促日方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遗憾的是,正当我将《独断》定位于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小说的时候,诺冬却又猝不及防地扭转了我的预期: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变身为奥拉夫·西尔杜尔的男主角开始探究自己身份转换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从而生硬地引出了古怪的地下组织,别墅下面的地道和在瑞典的奢华生活,小说开始偏离存在本质之探讨的轨道,荒诞剧重新转变为一个普通的解谜故事。 [NextPage]
如果说《独断》的前半部分曾经以相当强烈的方式冲击着我对于情节发展的预期,那么故事的后半段却让我感到了强烈的失望。在这一点上,《独断》是一本纠结的小说,它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地企图讨好所有读者,使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却试图得出一个合理化的故事结局,殊不知正是这一对于接受心理的预期让它落到了两头不讨好的境地:专业读者会认为这一结局画蛇添足,破坏了小说的缜密和结构的一致性;普通读者则更看重小说本身的阅读快感,传统侦探小说流畅的叙事、扣人心弦的探索过程和惊心动魄的爱欲生死才是吸引他们的关键。他们不会去关心小说中存在和自我之本质的探讨,也无暇静下心来对结尾的一片茫茫白色发出感慨,只能在阖上书本的时候一遍又一遍质疑:为什么故事到结尾都没有交待杀人凶手是谁,死者在死前究竟遭遇了什么?
(实习:郭婧涵)
成都白癜风诊疗医院成都看男科的医院
西安治疗妇科去哪里
-
-
又一超巨自曝曾遭遇心里疾病并分享治疗经历搭配
又一超巨自曝曾遭遇心里疾病 并分享治疗经历格里芬北京时间...
2020-05-31 | 民生呼声
-
-
CES中国原型车耐力系列赛揭幕三大赛事巨搭配
CES中国原型车耐力系列赛揭幕 三大赛事巨星同台2018CES中国原...
2020-05-31 | 民生呼声
-
-
昌江拟启动14片区棚户区改造3年改造提升搭配
昌江拟启动14片区棚户区改造 3年改造提升老旧城区穿过昌江黎...
2020-05-27 | 民生呼声
-
-
湖滨街道滨湖社区开展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
湖滨街道滨湖社区开展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11月27日,湖滨街道...
2019-12-17 | 民生呼声
-
-
623一周年牵挂重建安置和受灾群众的李强
“6.23”一周年,牵挂重建安置和受灾群众的李强第四次到阜宁...
2019-07-16 | 民生呼声
-
-
区救助管理站采取措施做好酷暑季节救助管理
区救助管理站采取措施做好酷暑季节救助管理工作金山区救助...
2019-07-13 | 民生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