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娱乐

公益项目不宜简单模仿与克隆的

民生娱乐  2021-11-29 05:41 字号: 大 中 小

公益项目不宜简单模仿与克隆

近日,一则 小脸盆计划 获奖的消息引起公益圈热议,因为该公益项目从名称、概念到活动形式竟都与四川知名义工老黑8年前就发起的 脸盆计划 雷同。不少公益人及相关媒体纷纷以 抄袭或知识产权保护 为题给予关注和报道。

笔者非公益专业人士,亦非知保专家,对 是否抄袭 不敢置喙。但参与公益报道多年,却不得不承认,浅层次的模仿和克隆正在成为许多公益项目的通病,且呈越来越泛滥的趋势。

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全民植物地图》与上海浦东新区禾邻社区艺术促进社的项目相似。此外,灵山基金会的项目与北京爱稀客肺动脉高压罕见病关爱中心的项目雷同,爱心衣橱基金也曾发出 侵权抗议 等等。

目前的公益项目设计,不少存在照抄照搬的 拿来主义 倾向,打着 也是做公益 的旗号进行募捐和救助,忽略了项目设计者的感受。

爱稀客肺动脉高压关爱中心执行主任李融曾在《新京报》上撰文呼吁:我们也要生存,要有资金!如果项目创意被肆意滥用,就是夺走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抢了我们的饭碗。的确,一个好的公益项目往往是苦思冥想出来的,饱含一个机构的创新智慧和辛苦调研,如果被人任意的 拿来 ,让人情何以堪,长此以往,谁还想创新?

其实,中国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制造业思维 ,即模仿思维,以为这样做起来比较快,比如做汽车,中国人就会东找一个轮子,西找一个发动机,组装在一起就ok。但是,于公益行业而言,创新是公益事业前行的动力。公益创新是公益情怀和公益实践的积淀,公益项目的可持续,要服务更多的人群,只能通过创新来实现。

资深公益专家徐本亮老师说过,一个好的公益项目一定要创新,要满足 市场所需、机构所能、对手所弱 三个条件,否则,就很难做到可持续。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做公益,就要想着怎么去调研和创新,而不是 组装 。

找准需求是公益项目的核心,是公益机构的第一要务。一个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其精神内涵所散发出的光辉常常超越项目本身,比如希望工程和免费午餐,其文化意义和慈善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时期的公益标志,推动着人人公益的进步和发展。

公益导师徐永光对 小脸盆计划 涉嫌抄袭一事却并不太反感, 如果你在做一个公益项目,我觉得你做得还不错,那我也来学,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这位公益事业的前辈进一步表示, 大家做公益应该包容一些,毕竟爱心放大了有什么不好呢?

不过这也不是说公益领域就无需尊重知识产权。 徐永光认为,公益人也要增强法律意识,若希望保护公益品牌,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比如申请商标和专利,避免遭受侵权。

笔者理解徐永光老师的意思,中国公益行业刚刚跨过七年之痒(2008年算是公益元年),更多的是需要呵护和包容,如果一味地处于谴责和内斗之中,会极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 归根结底,一切是为了公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车身长度分别为9米、10米、12米 徐永光老师是公益大家,其识高瞻远瞩。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也要承认,公益行业里,诸多类似项目的存在和相互借鉴,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益行业的创新性不足。当然,究竟应该鼓励更多地模仿,还是及时采取品牌保护进行维权追责,这个话题还有待更多方家来讨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南通妇科习惯性流产治疗费用多少钱
杭州医院哪男科好
梅州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推荐资讯